超滤技术简述: |
|||
超滤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|
|||
超滤起源于1748年,Schmidt 用棉花胶膜或璐膜分滤溶液,当施加一定压力时,溶液(水)透过膜,而蛋白质、胶体等物质则被截留下来,其过滤精度远远超过滤纸,于是他提出超滤这一术语。1896 年,Martin 制出了第一张人工超滤膜。20 世纪 60年代,分子量级概念的提出,是现代超滤的开始,70年代和 80年代是高速发展期,90年代以后开始趋于成熟,进入到 21 世纪得到广泛应用。我国对该项技术研究较晚,上世纪 70 年代尚处于研究期限,80 年代末,才进入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阶段。近30年来,超滤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,不但在特殊溶液的分离方面有独到的作用,而且在工业给水方面也用得越来越多。 | |||
超滤技术简述 |
|||
超滤技术是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结构对物质进行选择性分离。当液体混合物在一定压力下流经膜表面时,小分子溶质透过膜(称为超滤液),而大分子物质则被截留,使原液中大分子浓度逐渐提高(称为浓缩液),从而实现大、小分子的分离、浓缩、净化的目的。 超滤是一种膜分离技术,其膜为多孔性不对称结构。超滤过滤过程是以膜两侧压差为驱动力,以机械筛分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溶液分离过程,使用压力通常为 0.01~0.3 MPa,筛分孔径从 0.002~0.1μm,截留分子量为 1000~100,000道尔顿左右。 |
|||
![]() |
|||
什么是超滤膜 |
|||
超滤膜:能截留能截留大于0.01微米的物质.超滤膜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(无机盐)等通过,同时将截留下胶体、蛋白质、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机物,用于表示超滤膜孔径大小的切割分子量范围一般在1000-500000之间.超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1-7bar。 |
|||
超滤膜的种类 |
|||
【按膜的外形特征可将超滤膜】分为:
【中空纤维超滤膜】 |
|||
超滤技术与传统分离技术比较 |
|||
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为500道尔顿,在生物制药中可用来分离蛋白质、酶、核酸、多糖、多肽、抗生素、病毒等。超滤的优点是没有相转移,无需添加任何强烈化学物质,可以在低温下操作,过滤速率较快,便于做无菌处理等。所有这些都能使分离操作简化,避免了生物活性物质的活力损失和变性。 1. 滤过程是在常温下进行,条件温和无成分破坏,因而特别适宜对热敏感的物质,如药物、酶、果汁等的分离、分级、浓缩与富集。 2. 过滤过程不发生变化,无需加热,能耗低,无需添加化学试剂,无污染,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分离技术。 3. 超滤技术分离效率高,对稀溶液中的微量成分的回收、低浓度溶液的浓缩均非常有效。 4. 超滤过程仅采用压力作为膜分离的动力,因此分离装置简单、流程短、操作简便、易于控制和维护。 5. 超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它不能直接得到干粉制剂。对于蛋白质溶液,一般只能得到10~50%的浓度。 |
|||
|
|||
|
|||
超滤技术的应用领域 |
|||
超滤膜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,基本上涉及过滤的行业都可以用到过滤设备,基本过滤的行业如下:纯水与超纯水制备工艺中作为反渗透预处理以及超纯水的终端处理;工业用水中用于分离细菌、热源、胶体、悬浮杂质及大分子有机物;饮用水、矿泉水净化;发酵、酶制剂工业、制药工业的浓缩、纯化与澄清;果汁浓缩、分离;大豆、乳品、制糖工业、酒类、茶汁、醋等的分离、浓缩与澄清;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净化和回收;电泳漆的回收。超滤技术可取代传统工艺中的自然沉降,板框过滤,真空转鼓,离心分离,溶媒萃取,树脂提纯,活性炭脱色等工艺过程。该过程为常温操作,无相态变化,不产生二次污染。 超滤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
国外,超滤主要应用于饮用水处理,我国则主要用于工业领域的废水回用,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。目前在国内水工业市场,超滤技术已在电力、钢铁、化工等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得到较多应用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大规模废水处理工程将越来越多,为超滤膜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 |
|||
超滤系统 |
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