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子交换技术简述: |
|||
离子交换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|
|||
早在1850年就发现了土壤吸收铵盐时的离子交换现象,但离子交换作为一种现代分离手段,是在20世纪30-40年代人工合成了离子交换树脂以后的事。离子交换操作的过程和设备,与吸附基本相同,但离子交换的选择性较高,更适用于高纯度的分离和净化。离子交换树脂开始出现于1935年,当时,英国人B.A.亚当斯和E.L.霍姆斯发现,苯酚磺酸-甲醛逐步聚合物能够交换阳离子,其后,又发现间苯二胺与甲醛的聚合物具有交换阴离子的性能。1939年德国法本公司和1941年美国的树脂产品和化学品公司先后开始工业生产,并分别以Wofatit和Amberlite作为商品名。1944年美国人G.F.达莱利奥合成了苯乙烯系离子交换树脂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在德国,Wofatit除用于水的精制外,还从人造丝工厂废液中回收铜氨,从照像废液中回收银。在这期间,美国将离子交换树脂用于从贫铀矿中提取铀及用于核裂变生成物、超铀元素、稀土元素的分离。战后,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和应用进一步得到发展,在水纯化领域中,采用混合床脱盐法,制得了电阻率为1800万欧•厘米的高纯水。50年代以后,开展了膜状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,开辟了电化学的新领域。60年代初期,为适应尖端科学的发展,又研制出耐压、耐磨、高交换速度、能交换或吸着高分子量化合物(如水里的腐植酸)的大孔离子交换树脂。在选择分离稀有金属、贵重金属,环境保护,医药,仿生高分子,选择性膜,金属络合催化等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应用。70年代以后,又出现了各种大孔吸附树脂及特种树脂。 |
|||
![]() |
|||
离子交换定义 |
|||
借助于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与稀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,以达到提取或去除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目的,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。离子交换是可逆的等当量交换反应。 |
|||
离子交换剂的分类 |
|||
按物理结构分类:凝胶型(孔径为5nm);大孔型(孔径为20—100nm); 按合成的树脂所用原料单体分类:
常用的分类是依据树脂离子交换功能团分: |
|||
![]() |
|||
离子交换技术特点 |
|||
优点
离子交换法用于净化和富集金属组分具有选择性好、作业回收率高、作业成本低、可以得到质量较高的化学精矿等许多优点,还可以从浸出矿浆中直接提取目的组分,亦可将浸出作业和吸附作业合在一起进行。以提高浸出率和省去固液分离作业。 缺点
|
|||
离子交换的应用 |
|||
在现代的化工行业中,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,它的使用并得到了许多人们的推广和好评,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应用行业有哪些?
1)水处理
2)食品工业
3)制药行业
4)合成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
5)环境保护
6)湿法冶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离子交换设备、EDI设备、软化水设备的性能将不断提高,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。 |
|||
离子交换技术的未来发展 |
|||
因为超滤膜反渗透膜的飞速发展,离子交换法在很多领域正逐步退出市场。特别在处理水量较大的行业,如电厂、水厂等,因为膜法处理占地面积小(就目前见过的,同等产水占地至少小一半),维护简便,因此即使初期投资比离子交换法大,很多新建水处理项目还是采用膜法处理。 但是离子交换法有些技术还不是膜法能达到,其出水较混床纯度低,因此需要制取高纯水等级的经常采用膜法+离子交换混合使用,或者加用EDI。离子交换还有些设备暂时没有其他可以替代,例如高速混床。离子交换的发展方向就是树脂交换速度更快,结构更稳定耐用。交换容量大这些方面了。 |
|||
离子交换系统 |
|||
|